家里人评价:他用自来水已经达到了吝啬级别。
他承认的确惜水,但他自认为他的小气仅限于用水。究其原因,不光因为他在那个高原缺水城市从事了三十多年供水管理,还因他那段刻骨铭心的担水经历。
记得从13岁开始,他就承担起了家里的担水任务,因为那时,他是在家吃闲饭的、年龄最大的男子汉。
水地点是水厂在居民区设置的几处水房,距家最近的多米,最远的有一里地。
初次担水,在前往水房的路上,两只比他低不了多少的水桶轮流接触着地面,不断地发出“叮铃咣当”的声响,他感觉经过的每个人都在盯着他看。他低着头加快了脚步,两只空桶却因他的慌张接触地面的响声更大、更加地频繁而零乱,他如芒在背,心里充满了沮丧。担满水返回的路上,无论他怎么小心翼翼,水桶还是会不断轮流磕碰地面,留下一路的水印。他狼狈地回到家里,一担水只剩下两小半桶。
好心的邻居大叔看到后,主动为他调短了担钩,才缓解了困扰了他好几天的一大难题。
刚开始担水,对他来说,两桶水就像是千斤重担,让他举步艰难,二百多米的一段路,他得歇N次。一个多月后,他就可以咬着牙坚持着只停歇一两次,忍着肩痛、加快脚步、坚持着不停歇;再后来,肩膀一疼,他还可以学着大人中途换肩。
在全家人尽力节约用水的前提下,他也得每天给家里担两到三担水,否则,家里的水缸就会见底。
水厂每天早、中、晚各供一次水,一次一个多小时。早晨来不及;放学后扔下书包马不停蹄担起水桶赶往水房排队,否则,你只能担一担水,甚至会在停水前接不到水。
夏天还好,等的时间长一点也没什么。几年的寒冬腊月担水经历,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一道疤痕。
迎着西北风一路小跑来到水房,心里默念着这么冷的天水房肯定没有人,但远远就看见水龙头前那几十人的长队,让他心情感到从里到外的寒冷。
把桶排在长龙的最后面,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至今也不明白那时候的冬天为什么那么冷,二十多度的低温伴着西北风一个劲往骨头里钻,冻得人血液流缓、思维放慢、浑身发僵,只能不住地哆嗦,不停地跺着脚,一个劲地搓手,搓脸、搓下巴,捂耳朵、捂眼睛。
好不容易排到,将水桶接满,双手提着,小心翼翼一点点挪动着小步慢慢离开水龙头下的那个环形冰坡。突然,冻的铁硬的塑料底鞋猛地一滑,一个趔趄整个人坐在了冰面上,将桶扔出两米多远,一桶水全部倾覆扩大了原本的冰面,腰以下的半个身子被水浇湿,鞋里灌满了水,很快形成了盔甲,胳膊肘和屁股硬行触地,被摔得生疼。忍着疼痛艰难地爬起来,捡回空桶准备重新去接水,已进入了下一位的接水程序。抬头可怜巴巴地看大家,众人一个个低头装作没看见他。他只能灰溜溜地重新排在队伍的最末位,身上和心上的寒意更加刺骨。
几年的冬天担水,接水时和在返回路上滑倒不止一次,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每每想起,他还会出现急性心绞痛的症状。
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水龙头”,是当时他为自己制定的人生最大理想。
他担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高中二年级。
听到居民代表与水厂商量要给家里安装自来水,他兴奋异常,天天急火火地向大家打听着安装的时间。
工程开始后,他在安装地点一眼盯着管道不断地向前延伸。为了让工程不要半路上夭折,他一有时间就来到工地,自愿给安装队当义工,不折不扣执行着水厂师傅指派的任务。大家一致夸他是一个乐于奉献、热爱劳动的好青年。
听说第二天就可以给他家安装自来水管道了,他兴奋地一夜没睡。第二天凌晨,他就来到工地等待。在师傅的指挥下,他一马当先跳进壕沟,一直埋头苦干的顺脖子流汗,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他多年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看着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像瀑布一样流满了水缸,他的心情就像水缸里自来水一样心旗摇荡,冒着快乐的泡泡。
在家里通上了自来水后的几年里,虽然是定时供水,夏季还分片供水、经常停水,但他很知足,他终于再也不用天天迎着寒风酷暑奔波在担水的路上受沙僧取经一样的挑担子的苦了。
如今,小城已发展成了一座高楼林立、公园遍布、花团锦簇的现代化四A级旅游城市,早已实现了24全天候供水,但做为一名有着三十多年供水管理经验的供水人,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小气用水的习惯。
时间冲淡了一切,也将他那段担水的经历冲刷成了一小段遥远、淡淡的回忆。
前几天朋友相聚,谈起现在的年轻人个子普遍比我们那一代人高这个话题。有的说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在生长期营养好;有的说,每天喝一杯牛奶肯定会长个。
有一位同学笑着插了一句:“是因为我们那会儿担水压的没长开”!
这句话让我与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担水的那段经历再一次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他有些激动地对大家说:“担水确实影响了我们的身高,比如我,担水让我在年轻时就有一些驼背,而且,因为用习惯用左肩担水,我现在的左肩还比右肩高一点。”
那天的聚会的后半段,与他有相同经历的人将这个主题变成了聚会的主题,一直延续到了第二天凌晨,直到散场。
作者:严明亮文章来源:大美准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