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气温逐渐下降,冠心病高发。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逐渐降低。而心梗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生猝死的风险极高,况且心梗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其中,在青年心梗患者中男性约占80%。
防冠心病要从青少年开始
年轻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特点与老年人不同,有其自身特点。早些年,我在临床观察了36例住院冠心病患者,男34例,女2例,年龄35~40岁。其中心肌梗死12例,各型心绞痛24例。
结果显示:36例中,有吸烟史者25例,占69.4%;高胆固醇血症者22例,占61.1%;体重超重者21例,占58.3%;有高血压史者17例,占44.4%;有冠心病家族史者14例,占38.9%;高甘油三酯血症者7例,占19.4%;糖尿病者3例,占8.3%。研究发现,吸烟、高脂血症、体重超重、高血压和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还表明,冠心病的病理改变始于儿童,甚至胎儿期。20多岁即出现典型冠心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这些危险因素始于儿童及青少年,并一直延续至成年期、老年期。青少年甚至儿童即开始吸烟,膳食结构的改变,超重(肥胖)者和血脂异常者越来越多,儿童超重(肥胖)者也不少,增加了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生的危险,使冠心病发病年龄提前。
年轻人不要忽视胸痛、胸闷
28岁的小王在南方打工,工作压力大,染上了吸烟且成瘾。有一天他收到家里来电,得知老父亲遭遇车祸急需用钱,小王收入并不高,于是到处借钱,却到处碰壁,心灰意冷的他,走到河边一根一根抽起烟来,凌晨被环卫工人发现时,小王已经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经法医解剖,小王不幸死于大面积心梗。
临床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是冠心病最危险的易患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30~59岁者冠心病的发生,与父母60岁以前是否发生过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冠心病呈显著相关。”江凤林介绍,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无家族史者,表明冠心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青年冠心病患病率的不断升高,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年轻人平时生活无规律,夜生活过度,饮食无节,导致血脂异常,加上吸烟、酗酒,不爱运动,工作压力过大等,无形中加快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引发冠心病。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表明,青年心梗患者中男性大约占80%,而女性相对少的原因,主要是与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许多青年男性不良的生活习惯,易诱发心梗。
而老人生活相对规律,退休后大多没有工作压力,他们的心梗多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运动不足等有关。老年人出现身体异常时,医院就诊,及时治疗。
年轻人发生心梗的先兆表现常被忽视。年轻人多认为自己的身体好,有点小毛病扛一扛就过去了,即使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也不重视。
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梗发生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发现,香烟点燃后含有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尼古丁、一氧化碳、氰化物等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诱发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心律失常、斑块脱落和血栓形成,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过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性,同时也使局部血流量下降,酗酒者更易引起脑出血。
活动量减少、不合理膳食和精神紧张等,可加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和发展,加速冠心病的发生,而有氧代谢运动是防治冠心病的良方。
饮食上,可多吃些粗粮、全谷食品、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菌类(如黑木耳、香菇)、大蒜、生姜等,肉类以鱼、鸡肉为宜;少吃动物性脂肪、动物内脏、墨鱼、鱿鱼、蟹黄、鱼子等;要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
此外,对症科学、合理选择药物非常重要。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用降压药物;心绞痛时,舌下可含服急救药。如冠心病患者频繁发作心绞痛,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可做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使血流畅通。